周日上午国贸大厦,归墟影业总部大楼的会议室笼罩在晨光中。
北京城的春阳斜照进玻璃幕墙的办公楼,彭磊的办公室宽明亮,墙上挂着几幅电影剧照,其中一幅是他在臭纳领奖时的瞬间。
彭磊站在落地窗前,他手里拿着一份泛黄的《电影学院学报》,上面刊登着贾樟柯早年写的《论纪实美学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困境》。
“彭总,贾导到了。”秘书轻声提醒,电梯门打开,贾樟柯穿着标志性的深灰色立领衬衫走来,镜片后的眼睛敏锐地扫过会议室墙上的电影海报一一《地心引力》的太空舱概念图。
“师兄!”彭磊快步迎上去,罕见地用上了学生时代的称呼,“这么早打扰您,实在不好意思。”
贾樟柯笑着摆手,山西口音里带着调侃:“能让彭导大导演叫师兄,我这趟值了。”
彭磊双手握住贾长柯的手,笑容真挚,“等师兄这顿饭,我可是蕴酿了半个月。”
两人相视一笑,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贾长柯笑了笑,语气带着几分自嘲:“你彭大导演开口,我哪敢不来?不过说实话,接到你电话那会儿,我还以为是别人冒充的。”
“哈哈,我明白。”
彭磊笑着引他入座,“师兄你在文艺片圈子里是标杆人物,我这搞商业大片的,突然找上门,确实有点突兀。”
“也不算突兀。”
贾长柯坐下,接过彭磊递来的茶,“我一直想往现实题材的商业表达上走一步,但缺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剧本,也缺一个敢推我一把的人。你不一样,你既有资源,又有眼光。”
彭磊点点头,眼神认真起来:“这次找你,是因为《中国合伙人》这个项目,我原本打算让郭凡接手。但他自己提出来,想再沉淀一年,不想仓促上阵。”
“郭凡有自知之明,这是好事。”
贾长柯轻啜一口茶,“现在年轻导演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急于证明自己,结果把好本子拍砸了。”
“所以我想来想去,国内能把时代变迁、个体命运和商业浪潮揉在一起拍出味道的导演,只有你。”
彭磊直视贾长柯,“你拍《小武》《站台》的时候,就把底层人物的命运写透了。现在这个故事,讲的是三个男人从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从校园到创业,从理想主义到现实博弈的过程。它需要一种冷静的笔触,又要有情感的爆发力。”
彭磊将《中国合伙人》的剧本推到贾樟柯面前:“这个项目筹备一年了,讲的是90年代三个大学生创业的故事。”
他翻开扉页,上面印着“根据新东方三位创始人真实经历改编”。
贾樟柯扶了扶眼镜,快速浏览着分场大纲:“教育产业化、海归潮、wt0谈判你这哪是商业片,分明是部改革开放断代史。”
他突然停在某一页,“这场戏写得好,俞民洪在路灯下贴小gg的细节,有《小武》
里那种市井生命力。”
“所以非您不可。”彭磊递过一份企划书,“我们做了八版商业模型,最后决定用文艺片的拍法来做这部商业片。”
贾樟柯翻到预算页,眉毛猛地一跳:“六千万?够我拍十部《山河故人》了。你就不怕我把商业片拍成文艺片?毕竟我连植入gg都没拍过。”
“主干是我写的,结构、人物小传、关键场景,都是我和公司编剧组亲自打磨的。”
彭磊坦然道,“但我没时间亲自导。好莱坞那边还有两部大片在筹备,《地心引力》
明年必须交片。我不想把这个项目交给一个只懂商业节奏、不懂时代情绪的人。”
“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贾长柯叹了口气,“不过你说得对,现在市面上太多‘伪现实主义”,打着创业旗号,拍的全是狗血爱情和成功学鸡汤。真正的时代质感,反而没人碰了。”
“所以我才找你。”彭磊身体微微前倾,“我知道你一直想突破。不是说文艺片不好,而是你的能力不该被标签困住。你能拍出《三峡好人》那样的诗性现实,就一定能把这群人的热血、背叛、理想与妥协拍出来。”
贾长柯笑了:“你这是给我戴高帽啊。”
“我是实话实说。”彭磊语气坚定,“你拍的不是‘成功故事”,而是‘时代切片’。这三个合伙人,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一个是现实投机者,一个是技术宅。他们之间的裂痕,不是性格问题,是时代转型的必然。八十年代的浪漫,九十年代的混乱,新世纪的资本狂潮一—这些你都经历过,你懂。”
办公室陷入短暂的安静,阳光洒在桌上的剧本封面上,《中国合伙人》五个字清淅可见。
“你给的剧本我昨晚看了一半。”
贾长柯终于开口,“写得很扎实。尤其是那段大学宿舍里三人畅谈未来的戏,台词朴实,但情绪层层递进,黑色幽默里带着心酸。这些细节,不是靠想象能写出来的。”
“因为那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也是时代的缩影!”彭磊轻声说。
“你写这个,不只是为了拍电影吧?”他问。
“当然不是。”彭磊笑了,“我想给那个时代留个影子。现在年轻人只知道马云、马化腾,却不知道在他们之前,有多少人摸着石头过河,摔得头破血流。他们不是失败者,他们是铺路人。”
贾长柯点头:“这正是我想拍的。不是励志片,不是成功学宣传片,而是一部关于‘代价”的电影。成功的背后,是友情的破裂,是理想的妥协,是无数个夜晚的自我怀疑。”
“对。”彭磊眼睛亮了起来,“师兄你懂的。”
“我有点不明白。”贾樟柯站在故事板前皱眉,“你既然要真实感,为什么第三幕要加这段纽约上市戏?太好莱坞了。”
“因为这是中国企业家真正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刻。”彭磊调出一组数据,“2006年纽交所敲钟时,美国媒体用的标题是红色资本主义的胜利’。”
贾樟柯摇头:“太符号化了。我更想拍他们半夜在酒店打麻将,用计算器算汇率时的表情。”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彭磊盯着贾樟柯看了几秒,突然大笑:“所以您才是贾樟柯!”
“但我有个条件。”贾长柯正色道,“我要完全的创作主导权。摄影、剧组团队,我要按我的节奏来。你可以提意见,但最终决定权我们协商。”
彭磊毫不尤豫:“没问题。你是导演,我是制片人,我的任务是保驾护航,不是指手画脚。”
“还有,我不想用太多流量明星。”贾长柯补充,“主角得是能演、敢演的演员。我不需要他们长得帅,我要他们眼里有东西。”
“我同意。”彭磊说,“我已经列了个名单,黄小明、邓超、佟大为,你觉得怎么样?”
贾长柯微微一惬:“黄小明?他那演技是不是不合适,最近那个泡沫之夏油腻的.
“他能。”彭磊语气笃定,“他私下跟我聊过,想转型。这次是个机会。而且,他去年《风声》后就一直在改变戏路。”
“不过,拍摄周期你得给我留足。”贾长柯说,“我不想赶工。这个戏,光前期调研就得一两个月,甚至想找个当年的‘合伙人’聊一聊。”
“时间我来协调。”彭磊说,“预算我也给你开绿灯。你需要什么,随时开口。”
“我还想用胶片拍。”贾长柯忽然说。
彭磊挑眉:“现在用胶片的导演不多了。”
“但胶片有质感。”贾长柯坚持,“数字太干净,太‘现在”。我想让画面带点颗粒感,像老照片,像记忆。”
彭磊笑了:“行,胶片就胶片。我让制片组马上联系柯达,订一批。”
贾长柯也笑了:“你还真舍得下本钱。”
“这不是钱的问题。”彭磊说,“这是时代的声音。我们得用对的方式把它录下来。
业“那行。”贾长柯终于露出松动的神色,“我接。”
彭磊立刻伸出手:“合作愉快。”
两人握手,力道很重。
3月5日凌晨四点,首都机场t3航站楼。
候机室里,彭磊正和带着大金链子的宁浩核对最后一份拍摄清单。
玻璃墙外,剧组人员正忙着给器材箱贴量子影业的荧光标签一一那是专门为海外拍摄设计的防丢失系统。
“纽约市政厅的拍摄许可终于批了,”宁浩划着计算机上的文档,“不过每天只能拍六小时,还得避开早高峰。”
彭磊看了眼手表:“让郭凡负责盯这个,你专心拍华尔街的戏份。”
他转向正在喝咖啡的段奕宏,“段老师,英语台词没问题吧?”
islpsgrightnow”(总统先生,股市正在崩盘)
景甜噗笑出声:“段老师这口音,比我在波士顿读书时还地道。”
张子枫紧张地抓着剧本;刘艺菲蹲下来帮她整理围巾:“第一次去美国拍戏?”
“恩,”张子枫点头,眼晴亮晶晶的,“我昨晚背台词到三点,怕给剧组丢人”
黄渤拖着行李箱路过,故意用山东话插嘴:“怕啥!
他模仿着《疯狂的石头》里的表情,“到时候让你艺菲姐姐给我当翻译!”
印着“三石”logo飞机起飞后,彭磊打开笔记本计算机,屏幕上是《纽约行》的制片界面。
刘艺菲靠过来,指着中央公园的建模:“这里是不是少了几棵树?我去年去的时候
“因为按1998年的卫星图复原的,”彭磊放大画面,“你看这个喷泉位置,现在早就改建了。”
后排突然传来郭凡的惊呼:“宁导!您真要实拍纽交所停电戏?我以为会用特效”
宁浩的声音带着兴奋:“彭总搞来了真·1998年的电路图!我们连保险丝型号都要还原!”
空乘送来香槟,彭磊举起酒杯:“敬中国电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制作。”
刘艺菲看着窗外熟悉的景色,轻声说:“上次去还是参加《健听女孩》首映:”
彭磊握紧她的手:“这次我们走红毯。”
他转向身后躁动的剧组团队,“宁浩,我们到达后,飞机直接送你们去纽约。记住,遇到记者就说我们是来拍旅游宣传片的。
,